老三线之——青海拖拉机制造厂2024-07-02 21:11:28
老三线之——青海拖拉机制造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周边局势异常严峻且复杂,1960年中苏交恶,两国一度剑拔弩张,苏联最多的时候在中苏、中蒙边境上陈兵百万,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战争,我方虽取得胜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边界问题,留有很大的隐患,1964年8月,美国发动对越南北部的大规模轰炸,战火一度波及到我国南疆,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就在这样危机的关头,1964年毛主席做出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
根据我国各省的地理位置,划分成一线、二线、三线,一线为边疆和沿海,三线为滇、黔、川、陕、甘、宁、青、晋西、湘西、鄂西、豫西、粤北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二线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中部区域。由于当时我国的主要工业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和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这些都处于一线地区,一旦发生战争,工业将受到重创,三线建设就是改变工业布局,东部的骨干工厂整体或部分搬迁到三线地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感召下,数百万工人离开熟悉的城市、告别家人朋友毅然决然的奔赴西部、数千万民工参与三线建设。
青海位于我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青海是继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后最重要的三线建设省份,青海拖拉机制造厂就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
1965年8月,根据中央三线建设指挥部的部署,成立青海拖拉机制造厂,该厂位于西宁市城北区马坊村,1965年5月破土动工,整个厂区占地面积约650亩,包建单位为辽宁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复杂,因此建设任务非常紧张,建设者们不分白昼的奋战在工地一线,建厂初期的马坊是一片荒凉的草滩,后山连根草都没有,喝水需要用马车到湟水河拉,住的是席棚子大通铺,吃的是青稞面馍。
为了赶在1966年国庆前完成生产,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流汗的光荣传统,终于在1966年9月基本完成建设,建成了工具车间、机修联合车间、大件加工一车间、中小件加工二车间、三车间、四车间、铸造车间、热处理车间、总装配车间、成品配件车库、原材料备料库、锅炉房等。
1966年,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支援的800多名职工、干部、厂医务人员来到青海,1967年,300多名来自北京海淀区的66届初中、高中毕业生组成的“北京徒工”在石家庄、鞍山、烟台集中培训个月后也奔赴到青海拖拉机制造厂。青海拖拉机厂作为部属的大型项目,国家对人才的引进也非常重视,1967年到1970年,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内蒙古工学院等100多名知名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到青海拖拉机制造厂,另外还有天津、黑龙江的技术学校学生、复员军人先后支援青海拖拉机制造厂,的优秀人才齐聚青拖,给青拖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初青海拖拉机制造厂主要以红旗100型拖拉机为样机,生产出来的拖拉机畅销整个西北,深受各个生产队好评。经过几年的发展,工厂的设备不断升级,先后引进了龙门刨床、大型卧式镗床、数控机床、自动数控切割机、台车底盘半轴压力组装机、双头铣床、630吨液力压床、千吨四柱液力压床等。1980年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集中技术力量研制大马力推土机,石油领域的通井机以及自装卸货车。1984年5月,青海拖拉机制造厂更名为青海工程机械厂。
1986年12月,青海工程机械厂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D7G200马力推土机技术,研发出QT200马力推土机。1986年青海工程机械厂生产的QT120推土机被南极科学考察队选用,在零下40多度的恶劣气候下,先后协助完成了中山站和长城站的建设,因质量可靠,在随后的1988年、1993年、2005年又有三辆QT120推土机先后被运到南极。
十年代的青海工程机械厂是非常辉煌的,除了厂房和机械设备的更新升级,生活区的配套设施也相当完善,建有子弟学校、职工医院、职工家属楼、职工食堂、单身宿舍、俱乐部、电影院J9九游会、灯光球场、职工澡堂,设有菜市场、粮店、邮局、银行、理发店、商店等,整个厂区就是一个小型城镇,每天早上7点55分,厂区的大广播就会响起,播放广播体操的音乐,各个车间、机关、医院的职工都会出来做操,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工会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每周还会播放一场电影。80年代青海工程机械厂就已经安装有线电视,职工们用上了液化气,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远远高于地方单位。
2001年,青海工程机械厂改制组建为天津鼎盛集团青海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又经多次变更,如今青拖厂的厂区已经成为现代住宅小区,难以寻觅曾经的影子,但在老一辈青拖厂职工的心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早已铭记于心,永生难忘,因为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当初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感召下,他们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告别的亲人和朋友,来到西部的荒原,在这里艰苦创业,挥洒汗水,他们无私奉献、一心为国的精神值得后人歌颂与学习,没有他们的付出,哪有如今的岁月静好!